2月15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汽车交通处副处长吴志全接受记者采访。吴志全介绍,北京冬奥会坚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从申办到筹办再到举办,始终坚持低碳可持续原则,产生的碳排放量将全部实现中和。
北京冬奥是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规模最大的一届奥运会
北京冬奥会共计投入使用816辆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主运力开展示范运营服务,是迄今为止在重大国际赛事中投入规模最大的;其中大巴车数辆,创下有史以来氢燃料电池大型客车服务国际级运动赛事数量最多的纪录。
氢燃料电池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只排放水,因此被称为“终极环保车”。北京市两个赛区投入312辆氢燃料电池汽车,自冬奥会2月4日开幕以来到2月14日,累计用氢约42.04吨。
北京冬奥是氢能示范应用场景最为丰富的一届奥运会
与往届奥运会大量使用液化天然气或丙烷等气体作为火炬燃料有所不同,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是世界首套采用高压储氢火炬,亮点之一是采用氢作为唯一燃料,氢燃料可以保证火炬接力在低温环境下进行,而且更加环保,实现了零碳排放。
交通运输领域,816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包括丰田全新Mirai第二代乘用车、首次实现本土研发及生产的丰田柯斯达中巴车、丰田-福田首次合作开发的大巴车等,为奥运大家庭成员提供交通运输服务,其中1辆Mirai为巴赫主席专用车。氢燃料电池汽车实现了交通活动中的零碳排放,丰田Mirai乘用车每百公里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大约18.79公斤,丰田柯斯达中巴车每百公里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大约47.01公斤,丰田-福田合作开发的12米大巴车,每百公里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大约57.86公斤。
北京冬奥是高精尖产业企业提供综合保障最为完善的一届奥运会
北京冬奥为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提供了世界级舞台,是对北京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进行全面检验的一届奥运会,处处体现了高精尖产业企业的身影。
主火炬和手持火炬,由航天六院11所(京)与101所历经两年联合攻关研制,解决了氢火焰可视性、复杂曲面适应性、大比例减压、氢安全利用、氢燃料储存等多个难题,主火炬的模块化供氢系统由北京天海工业有限公司研制,开幕式点燃主火炬的氢气由中国石化燕山石化供应。
在冬奥运输服务保障方面,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由丰田和福田等国内品牌提供,部分氢燃料电池电堆由丰田提供,大巴车氢燃料电池系统由亿华通提供,氢瓶、空压机等零部件主要由北京企业供给。氢燃料电池汽车可实现-30℃低温启动、-40℃低温存放和停机自动保护,大巴车续航里程可达400公里以上。在氢源保障方面,燕山石化和环宇京辉制氢能力达到7.2吨/天,提供了充足的清洁氢源供给。
北京冬奥是实现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管理重大创新的一届奥运会
北京冬奥推动了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标准制修订。为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冬奥会上使用,推动修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加氢口》《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车载氢系统试验方法》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车载氢系统技术条件》等标准,将搭载70MPa、Ⅲ型瓶的车载氢系统的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相关技术要求纳入其中;组织丰田等企业分享技术经验,为相关标准制定提供技术支持,完成了国内首个Ⅳ型瓶标准(《车用压缩氢气塑料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首次取得了搭载Ⅳ型瓶的70Mpa氢能源汽车的认证。制定了国际首个手持火炬用氢燃料气瓶标准,确保了火炬绿色能源内核工业化生产的可靠性、安全性和一致性。
北京冬奥推动完善了加氢站建设流程。加氢站属于新生事物,安全等级要求较高,相关技术仍处于不断发展完善阶段。为确保加氢站安全稳定运行,明确了油氢合建站的审批流程,并创新了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确保了服务于冬奥会的庆园街、王泉营、金龙和燕化兴隆4座加氢站合法投入运营,为今后加氢站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北京冬奥推动建立了氢能安全保障机制。由氢能各环节各领域主管部门,协调建立了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的安全保障措施和工作机制,确保了冬奥期间氢燃料电池汽车安全运行,也为后续氢能产业发展和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行提供了组织保障。
北京:建立产业生态,构建产业集群
北京经过十余年的产业培育和发展,氢能及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具备明显优势,顶层设计加快构建、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应用场景丰富多元、产业生态初现峥嵘。当前,北京市正在落实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推动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紧紧围绕“车用在哪、氢从哪来、技术如何突破、产业如何持续发展”四大关键问题,构建“一核、两链、四区”的发展格局,力争在“十四五”末期,建立起“技术自主创新、产业持续发展、区域一体协同”的产业生态,构建形成燃料电池汽车关键零部件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责任编辑:汽车领域网)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