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驾乘舒适性的追求,并非始于品质消费时代。一直以来,汽车工程师们都在致力于从材质、人体工程学等方面下功夫,竭尽全力希望让我们追寻诗和远方的路途,不再成为锥刺股的“苦旅”。如今,“零重力”座椅所带来的驾乘体验,成为当前解决这一课题的最佳方案,堪称缓解疲惫的神器。
从字面意义上看,“零重力”似乎要营造的是一种外太空般失重的轻松状态。而通过对长安UNI-K座椅的解析,我们发现,所谓“零重力”,其实内藏乾坤。
什么才是“零重力”应该有的样子?
人体的脊椎呈S型弯曲,普通座椅在乘坐时,往往只能将压力集中在臀部和大腿根部,容易造成疲惫感。而“零重力”要达到的,就是根据人体的曲线特性,让座椅的型面与之匹配,从而达到充分贴合,让压力均匀释放。
研究表明,人给座椅一个压力,座椅就会给人一个反作用的支持力,这个支持力是最直接地反映出人乘坐时舒适感的指标。据这一原理,长安设计师把座椅的型面划分成8个断面共74项参数进行设计,将各部分压力通过传感器采集并直观地反映在电脑上,通过达百万级的海量数据,精确分析各部位的舒适性。根据一系列与舒适性强相关的参数,他们寻找到了和人体与座椅的最满意贴合点,循迹亚洲人腰背的生理弧度,让肩部、后背中部、腰椎下部也能获得有力支撑,最大程度减轻身体负荷。以UNI-K的前排为例,人体与座椅的接触面积达到0.26㎡,较同级车型提高10%。
更为重要的是,UNI-K全车座椅采用“V”字型绗缝设计,在融入品牌元素的同时,勾勒出高端美感的纹理,独居匠心,可以说,是在造型和舒适性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NAPPA高品质纹理皮革呈现出最贴近人体皮肤的触感,乘坐时人与皮质接触会更加舒适放松。
全方位贴合是靠“软”来实现么?
座椅在表皮和底层金属骨架之间,通常用聚酯泡沫进行填充,给予人们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软或者硬。座椅过软,短时乘坐很舒服,但长时间会因为肌肉和血管因陷入座椅太深,阻止血液循环,产生疲劳感,同时人体的软体组织弯曲度增大,人的体重更多地集中于尾椎部位,有损脊椎健康。过硬的座椅长途行驶虽然不容易疲劳,但短途行驶体验感不佳。而UNI-K座椅所呈现的“零重力”状态,并非单纯的靠软或硬来实现。
UNI-K的“零重力”座椅采用的高舒适性MDI体系发泡,往往只用于豪车。其最大的特点是能做到表层柔软舒适、深层支撑有力,好比乳胶床垫,准确塑造体型轮廓,带来无压力贴合感。既满足了用户对座椅沙发般柔软的需求,又兼顾了长途驾驶的防疲劳性。另外,UNI-K的泡沫密度比同级别车型高5-10g/m³,厚度达20-30mm。因此,UNI-K在同一人体乘坐下的平均压强为4.76kPa,低于同级车型。
不仅如此,座椅分块也会导致座椅与人体接触面积的达到15%-30%的差异。也就是说,在型面和泡沫硬度一样的情况下人乘坐主观感受也会完全不同。因此,长安汽车工程师还会根据面料分块的需求,修正泡沫硬度指标,让座椅的乘坐感保持稳定。
归“零”的不只是重力
座椅,是路面振动传递路径“轮胎-悬架-车身-座椅”上重要的一环。长安工程师通过对隔振特性影响规律的研究,让泡沫的软硬程度与弹簧刚度有效结合,对振动隔绝产生积极作用,使座椅如同守门员,有效过滤掉细碎振动,公路行驶更宁静、颠簸路面更安心,体验媲美豪华轿车。
除了垂直向的乘坐感受,UNI-K的座椅还兼顾侧向支撑,有效降低了转弯时,身体被抛出的不适感。座椅的侧翼高度达到110mm,超出目前市场上大部分车型。而且,为防止侧翼太高产生“夹背”的问题,长安设计师创新地采用了“侧翼离去点”的参数化设计,顾名思义,就是人体和侧翼分离接触的点。该点以下,是正常乘坐时接触到的部分;该点以上,则起到转向时给予人体支持的作用。因此,只要控制好该点的位置,侧翼做得再高,也不会有“夹背”的感觉。在高度之外,侧翼还采用双硬度发泡材质,以保证身体获得有如双臂一般,强而有力的支撑。
20万次、15万公里、近10年的使用周期……UNI-K的零重力座椅,经历了严苛的耐久测试,保证了泡沫无塌陷,皮革无破损,缝线无断裂,也给了这份舒适,一个足够长的“保质期”。相信,未来在UNI-K的陪伴下,让更高品质的享受,不拘泥于城市,不怯懦于郊野,任何终点都不觉得遥远。
(责任编辑:汽车领域网)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