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许瑾忠老师,你不会觉得他是一个年过古稀的老人。虽头发花白,却又精神矍铄,就像《射雕英雄传》里的老顽童一般,童心未泯。
(图片左二为许瑾忠老师)
/ 60年如一日,敲敲打打已成为习惯 /
许老是中国京剧院的一级演奏员,从事打击乐演奏近60年,大大小小的演出参加了无数。那时候,每天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北京胡同,奔赴演出现场,是许老最喜欢做的事。
白驹过隙,60年眨眼而过。如今的许老已经退休多年,但还是闲不下来。每周还是要去给徒弟讲课,再敲一敲多年的伙伴。
许老说:“干这行60年,每天的敲敲打打已成为习惯,一天不敲就浑身难受。音乐声一响起,好像就能回到年轻的时候。”
(图片左二为许瑾忠老师)
/奕如打击乐,入眼即是热爱 /
退休的生活,虽不如工作时忙碌,但也有别样的精彩。如今的许老,最喜欢做的事便是开着奕泽穿街走巷。奕泽对于许老而言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代步车”,而是能够证明自己只是长大,心却未老的代言品。
就如同热爱的打击乐一般,许老对奕泽的喜爱也是不胜言表。2.0L的动力,一脚踏下去激情油生,仿佛又回到踏着自行车奔赴梦想的那些年。灵活的车身,轻便的方向盘,也让许老觉得就像陪伴多年的老伙计,默契十足。
/将老,不惧老,于我而言是成长 /
许老还经常带着老伴儿驾车出游,四处走走看看,活出了年轻的样子。张北草原、河北清西陵、承德等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许老还希望能够像很多年轻人一样,开着车带着老伴去西藏自驾游一趟……有了白发又如何,长了皱纹能怎样,在将老的日子里活出新滋味,也算不负时光。
“将老,不俱老,于我而言是成长。”
——奕泽车主 许瑾忠
人物简介
许瑾忠,男,1944年7月出生,中国京剧院一级演奏员,京剧打击乐专业。
1956年考入中国戏曲学校音乐科,1962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京剧院工作,2004年退休。
(图片左二为许瑾忠老师)
刚参加工作,正好赶上当时中国京剧院一批非常出众的武场演奏家正值壮年,经过他们的指导以及和他们一起在舞台上的合作实践,使其的铙钹演奏水平迅速提高,成了当时年轻一代武场中的佼佼者。在样板戏电影拍摄时,担任了《红灯记》和《红色娘子军》两剧的铙钹演奏。多少年来一贯用功好学,在舞台上把握铙钹演奏时,能够准确运用轻重缓急的变化手法,积极主动地帮助鼓师配合剧情内容和人物情感的要求。伴奏武戏铙钹点子富于变化,但听起来不俗不闹,基本能达到强而不躁、快而不慌的高标准要求;配合文戏沉稳雅致,讲究韵味,得到了同行的肯定和赞誉。先后被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和台湾复兴剧校聘请担任打击乐教师。
七十年代后期,除了担任日常的排练演出外,又开始了对京剧锣鼓的研究和总结。经过多年来的勤奋学习和不断探索,已经发表出版了十几万字的有关介绍、总结京剧锣鼓的文章、广播稿和录音带。
发表的文章
《只有推陈出新才能保留传统剧目》1979年《人民戏剧》第5期
《响铜乐器在京剧中的应用》1983年《乐器》杂志第4期
《京剧乐队的编制》及《京剧的西皮和二黄》1985年《广播之友》第3期
《丰富绚烂的京剧锣鼓》(撰稿并讲解)1985年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之友》第49期第5版介绍)
《京剧锣鼓经大全》盒式录音带三盘文字介绍稿(约12,000字)1990年北京音像公司正式发行
《京昆干牌予四十六式》录音带一盘(与刘茂发合作撰稿,约4,000字)1990年北京音像公司发行
《四十年来京剧锣鼓的发展和创新》(约10,000字)1991年《戏曲艺术》杂志第2期
《京剧打击乐器的改革与探索》(约3,000字)1992年《戏曲艺术》杂志第2期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北京卷》“京剧锣鼓”章节1992年 北京出版社
《国剧武场的演奏艺术》(约12,000字)1994.台湾《复兴剧艺学刊》第l0期
《京剧锣鼓的演奏和运用》(约20,000字)1995年7月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分数次讲解(曾在《北京广播电视》报上介绍)
《京剧锣鼓四题》(10,000余字)1996年《戏曲艺术》第2期
《国剧武场的演进》1996年《复兴剧艺学刊》第l8期
《传统文化系结真情——台北复兴剧校教学散记》(约7,000)1997年5月10日及5月17日《团结报》
《锣鼓模拟音响效果演奏手法的应用》2000年3月《台湾戏专学刊》创刊号。
(责任编辑:汽车领域网)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